top of page

是學生對上學產生強烈焦慮與恐懼,可能會伴隨生理症狀,如頭痛、肚子痛,進而排斥到校。

​​什麼是「拒學」?

長期關注台灣拒學議題的吾心文教基金會秘書長林宜璟解釋,當學生出現時常請假,或到校後無法入班等狀況,可能就是拒學行為的徵兆。

拒學

林宜瑾提到,拒學是一種行為,臺灣對此尚未有明確的定義。而吾心文教基金會對拒學的定義為:學生兩周沒有辦法進班上課、學生家長知道孩子拒學的狀況並知道他的行蹤等。

吾心文教基金會秘書長 林宜瑾

拒學是一種行為

台灣對此尚未有明確定義

拒學是一種行為,

台灣對此尚未有明確定義

吾心文教基金會秘書長 林宜璟

林宜璟提到,拒學是一種行為,台灣對此尚未有明確的定義。而吾心文教基金會對拒學的定義為:學生兩周沒有辦法進班上課、學生家長知道孩子拒學的狀況並知道他的行蹤等。

對學校人事物感到焦慮,或個人的焦慮,通常家長知道孩子的就學狀況,比較不會產生反社會行為。

點擊查看

可能有對學校心生恐懼、不感興趣、感到壓力等,通常家長知道孩子就學狀況,較不會產生反社會行為。

點擊查看

對學校不滿意、對課業不感興趣、尋求校外刺激,通常家長疏於照顧或不知道孩子行蹤,有機會產生反社會行為。

點擊查看

她表示,逃學生可能對學校課業無興趣,故選擇翹課打工或流連於聲色場所,因此容易結識不同背景的朋友,進而被帶壞,產生對社會的問題行為,且同一時間,家長通常不清楚孩子的行蹤。

​吾心文教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 張在蓓

「拒學」與「逃學」有類似狀況,但仍有差異

拒學生則可能相對在意課業表現,甚至成為壓力來源,容易因焦慮伴隨身心症狀,張在蓓表示,拒學生通常會待在家,且父母知道孩子的狀況。

張在蓓解釋,拒學生與逃學生對上學皆有負面的反應。

「他們一個是很退縮,一個是很外放。」

拒學與逃學有類似狀況

但仍有差異

張在蓓解釋,兩者對上學皆有負面的反應。

根據吾心文教基金會2019年至2020年所做的拒學生態問卷調查,抽樣訪問總計259所學校,其調查結果推估全台的拒學生比例為0.58℅,也就是每1000位學生,就有6位是拒學生。

林宜瑾指出,早期歐美國家以及鄰國日本已有與拒學相關的文獻,臺灣卻缺乏對拒學的研究,像是盛行率也無法掌握。

根據吾心文教基金會2019年至2020年所做的拒學生態問卷調查,抽樣訪問總計259所學校,
其調查結果推估全臺的拒學生比例為0.58℅,也就是每1000位學生,就有6位是拒學生。林宜璟指出,早期歐美國家以及鄰國日本已有與拒學相關的文獻,臺灣卻缺乏對拒學的研究,像是盛行率也無法掌握。

雖從以上數據可得知目前我國青少年的就學情形,但實際的拒學生數量無從得知,且導致拒學的原因複雜多元,難以歸類。

張在蓓認為,教育部針對中輟生,有通報或裁罰的處置,但拒學部分,卻很模糊且難以界定。

藏在數據裡的拒學生

拒學原因多元複雜 三個面向環環相扣

拒學有很多的因素,每一個拒學生狀態都不完全一樣。

張在蓓表示,拒學成因有三個面向且環環相扣:

孩子本身、家庭因素與學校。

※移動鼠標了解三面向

※滑鼠點擊查看

拒學原因三面向 環環相扣

有些家庭的父母親或長輩對孩子的學業表現期望較高,使課業對孩子來說成為每學期須達成的「任務」,學習的本身也失去樂趣。​且父母若長期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,孩子就會處在夾縫中,導致真正的拒學。

通常拒學生可能為高敏感、完美主義,或挫折忍受度較不足的孩子。對老師、周遭同學的反應容易感到緊張、想很多,或者可能有被同學排擠的經驗,較難消化與人交際上的高低起伏。

課業壓力、對新環境的不適應、師生關係及人際壓力等,種種因素使孩子認為學校是不友善的,很難投入其中。

拒學原因多元複雜 三個面向環環相扣

拒學有很多的因素,每一個拒學生狀態都不完全一樣。張在蓓表示,拒學成因有三個面向且環環相扣:孩子本身、家庭因素與學校。

通常拒學生可能為高敏感、完美主義,或挫折忍受度較不足的孩子。對老師、周遭同學的反應容易感到緊張、想很多,或者可能有被同學排擠的經驗,較難消化與人交際上的高低起伏。

※移動鼠標了解三面向

滑鼠點擊查看

課業壓力、對新環境的不適應、師生關係及人際壓力等,種種因素使孩子認為學校是不友善的,很難投入其中。

有些家庭的父母親或長輩對孩子的學業表現期望較高,使課業對孩子來說成為每學期須達成的「任務」,學習的本身也失去樂趣。​且父母若長期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,孩子就會處在夾縫中,導致真正的拒學。

拒學工作仍有改進空間 望各界更積極合作

由於我國對於拒學尚未有明確規範,因此各個學校都有各自的處理政策,再加上每位拒學生狀況不盡相同,張在蓓認為對於處理拒學的孩子,目標應在於各個系統以及不同專業間的合作。

她強調,只有專業人員願意彼此合作、積極連結,才能夠建立一個網絡,了解孩子想法,進而逐步找到一個合適的作法幫助他們重返校園。不僅如此,她提到,學校裡也要建立系統合作,各處室及各個老師皆有各自立場,故光一所學校,各單位也必須根據學生狀況進行協調。

林宜璟表示,基金會近年不斷倡導「系統合作」,只有多個系統互相配合,才能成功處理拒學問題。

「每個位置都有他的難處,要怎麼互相合作而不是互相拉扯,其實存在許多眉眉角角。」

​心理諮商師
​精神科醫師
特教老師
社工團隊
學校各處室

張在蓓強調,處理拒學有時間急迫性,當拒學生連續多日未到校,作業與考試的累積,再度加重孩子的課業壓力。

小涂分享關於人際壓力的經驗,他認為有拒學情況的人通常朋友不多,甚至沒有朋友。由於怕干擾到其他同學,因此他不想與他們聯絡,導致與同學的關係越來越疏遠。

處理拒學有時間急迫性

此外,她也說,由於許久沒有入班,拒學生可能會感到無法融入班級

在系統順利建立網絡之前

是否來得及接住這些拒學生?

家長合作與輔導策略 理解、支持與協助

張在蓓認為父母的合作很重要,當父母願意跟孩子一起諮商,將有助於孩子重返校園,但若父母合作度低,難度則大大提升。

談及該如何輔導拒學生時,張在蓓表示她會分成小五到國二國二到高中這兩個區段。

​小五到國二

​國二到高中

該如何輔導拒學生

跟父母、孩子一起談話

家長約束力較低

孩子自主性高

理解孩子內心想法

至於國二到高中這一階段,自主性高,家長對他們的約束力正在降低,張在蓓希望,要多理解孩子的期待與需求,並同理、支持他們,藉此找出讓拒學生返校的方法。對此小涂也有相同看法,他認為,旁人可以支持拒學生回學校上課,但不建議持續要求返校,更不應責備他們。

能得到的協助較多

孩子自主性不高

她認為,小五到國二的拒學生自主性低,需得到較多的協助,因此,會跟父母、孩子一起談話,協助父母找到能合作的老師,並從老師與孩子建立關係開始,逐步協調孩子回到學校。

張在蓓表示,應針對不同的拒學生,訂定個別化的輔導計畫,需要相關專業人士一起努力,「雖然復學機率稍微低一點,但我不認為沒有,我們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大。」

若家長身處混亂情緒,可能會將負面情緒帶給孩子。

「如果孩子不如我們所想像的,我們還能繼續愛我們的孩子嗎?」

穩住自己才能照顧孩子

親師生建立正向連結

同時張在蓓鼓勵家長可以與理解孩子狀況的師長建立關係,並跟學校促成正向互動,讓孩子認為學校是友善的,親、師、生是否能建立正向連結,家長將會是重要關鍵。且她提出可採取「推又不能太推、黏又不能太黏」的作法,讓孩子能感受到學校與家長願意協助但又不強迫他們上學,逐漸引導孩子回歸校園。

張在蓓表示,家長首要學習穩定情緒,再來才是重整與孩子的關係,調整對孩子的期待。她提到,過程中也要協調父母彼此的親子理念,使其一致更是一大考驗與挑戰。

對孩子的期待

內心壓力

處理學校事宜

教育理念衝突

同時張在蓓鼓勵家長可以與理解孩子狀況的師長建立關係,並跟學校促成正向互動,讓孩子認為學校是友善的,親、師、生是否能建立正向連結,家長將會是重要關鍵。

「如果孩子不如我們所想像的,我們還能

繼續愛我們的孩子嗎?」

​​阿翔媽媽的告白

​阿翔媽媽語帶哽咽,她表示在同意休學前,阿翔覺得「活著不知道要幹嘛」,並認為這是永遠不會停止的痛苦。起初她不了解阿翔拒學的狀況,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,持續尋找方法後,才慢慢了解到他的痛苦。

「他很痛苦。」

有一次阿翔對她說:

阿翔媽媽意識到,阿翔想解決問題,但他並不知道他怎麼了,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。

「媽媽,我好像無法思考。」

大致明白「拒學」後,你意識到孩子可能面臨同樣的狀況,

​決定好該如何面對,你緩緩打開緊閉的房門……

※移動鼠標打開房門

且若一直督促一個恐懼上學的孩子來學校,老師的鼓勵與關心可能會變相成為一種壓力

「分寸的拿捏對老師來說蠻困難的。」

平鎮高中導師 陳玉嘉

學校處理拒學生的流程,通常會先轉介輔導室,再由學務處給予出席彈性,教務處也會提供成績考核與學習狀態,協助申請自學、輔導轉學等。

憂「關心」成壓力師生缺少溝通管道

但陳玉嘉指出,拒學生若不到校,學校的輔導資源就無法幫助到學生。他解釋學校老師與學生沒有溝通管道,且大部分的拒學生會抗拒接觸老師,故只能透過其家人打聽情況。

她表示,最糟的情況是拒學生既不自學也不轉學,將自己停滯、封閉在家中,這對身心狀態與人際關係都會有影響。

憂關心成壓力

師生缺少溝通管道

​​【文字/ 邱子嘉】

​​【網站設計/ 黃榆媃】

​​【影片/ 劉羽萱】

​​【記者/ 劉羽萱、黃榆媃、邱子嘉】

​​【文字/ 邱子嘉】

​​【影片/ 劉羽萱】

​​【網站設計/ 黃榆媃】

聯絡資訊:電話 (02)2236-8225  分機 84113

地址: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 
傳真:(02)2236-9094

拒學工作仍有改進空間 望各界更積極合作

由於我國對於拒學尚未有明確規範,因此各個學校都有各自的處理政策,再加上每位拒學生狀況不盡相同,張在蓓認為對於處理拒學的孩子,目標應在於各個系統以及不同專業間的合作。

她強調,只有專業人員願意彼此合作、積極連結,才能夠建立一個網絡,了解孩子想法,進而逐步找到一個合適的作法幫助他們重返校園。

林宜瑾表示,基金會近年不斷倡導「系統合作」,只有多個系統互相配合,才能成功處理拒學問題。

「每個位置都有他的難處,要怎麼互相合作

而不是互相拉扯,其實存在許多眉眉角角。」

​心理諮商師
​精神科醫師
特教老師
社工團隊
學校各處室

不僅如此,她提到,學校裡也要建立系統合作,各處室及各個老師皆有各自立場,故光一所學校,各單位也必須根據學生狀況進行協調。

​​【文字/ 邱子嘉】

​​【網站設計/ 黃榆媃】

​​【影片/ 劉羽萱】

​​【記者/ 劉羽萱、黃榆媃、邱子嘉】

聯絡資訊:電話 (02)2236-8225分機 84113

地址: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 
傳真:(02)2236-9094

bottom of page